久发365电子游戏网址多少_365app下载安装官方免费下载_365体育投注软件下载
近年来,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以下简称评审中心)坚持公正、客观、专业、效率原则,以“开疆拓土”之势,不断优化绩效评价流程,构建全方位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能力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创建多层次绩效评价模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特点,研制了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为不同领域绩效评价提供多层次的框架。探索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模式,逐渐构造立足于部门预算管理、能力建设和履职效能以及社会评价的四维绩效评价框架。
总结形成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近年来,在总结既有规范评价基础上,推出《预算绩效评价业务操作规范》(1.0版),初步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
强化流程监控,确保绩效评价质量。建立专家全程参与机制,加强内审专家在绩效评价方案、初步评价结论等环节的审核把关作用,增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搭建绩效评价报告多级复核机制,保障绩效评价报告质量。
与此同时,评审中心结合实际,汲取前沿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构筑能力体系,为绩效评价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撑。
在加强培训力度、着力构建自身队伍的同时,强化社会力量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建立了7000多人组成的各行业、各领域专家资源库,探索形成有效利用专家智慧的多种方式和多元渠道。与会计审计、工程造价、咨询评估等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协同合作。每年有50多家中介机构通过招标被吸纳为协作机构,按照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案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成为评价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
积极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支撑体系。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了岗位节点化、工作流程标准化和工作内容信息化,形成了绩效评价项目的全程留档、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机制,为大数据技术在评审业务领域奠定基础。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了中国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部门整体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分行业分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
新时期,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任重道远。目前,我国预算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一些部门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被动应付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评价的社会中介机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绩效评价质量和效率;绩效评价范围仍然偏窄,主要集中在项目支出,而部门整体支出、财政政策和制度等领域的绩效评价相对滞后;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主观随意性较大,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缺乏规范性,评价手段的量化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建立刚性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绩效评价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的硬性约束机制尚待完善。对此,应采取多方面举措加以解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提升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高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应是预算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遵循。新时期,我国预算绩效评价应着眼于社会的长期、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共同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将社会公众认同作为评价政府绩效、改进公共管理、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不断扩大评价范围,拓宽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广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优先选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重大政策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以点带面,推动优化政策设计和改进预算项目管理。在转移支付新设立或调整、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支出项目设立前要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其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等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大量延续性的中央部门项目预算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要通过绩效评价逐步进行清理、调整或退出。
健全评价工作机制,增加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厚度。理顺预算管理各方关系,健全激励与约束相容、权力与责任相匹配的部门间工作机制,增强中央部门的绩效意识,调动部门积极性,真正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从过程控制向结果导向的转变。以共享为目标,持续完善各方参与机制,扩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公众满意度成为评价公共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的重要标尺,推动绩效理念深入人心。
加快实现评价工作的标准化,增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度。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探索与新时期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学指导绩效评价工作实践。加快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共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专项转移支付、部门整体支出、财政政策评价特点,结合政府支出科目功能分类,逐步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个性指标体系。加快绩效评价业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工作内容和流程、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等,切实解决目前评价工作中指标设定和权重设置随意性大等问题,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丰富评价结果运用,加大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力度。细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根据绩效评价结论和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区分预算安排、改进管理和政策调整等不同层次,分类施策,深化结果运用。拓宽结果运用范围,以具体项目的评审评估评价为基础,分领域分类别梳理共性问题,以点带面,形成制度性文件,不断规范预算编制、改进预算管理。